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城市设计学院杨丽副教授“建筑现象学及其经典案例赏析”讲座在公司成功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5-10

本网讯(通讯员 罗新烨)5月7日晚,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城市设计学院杨丽副教授应邀在振华楼B301会议室为公司师生作题为“建筑现象学及其经典案例赏析”精彩学术讲座。讲座由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副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系公司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美学基本问题与前沿研究》所开设的“特别课程”,旨在展现现象学美学的前沿发展趋势,通过生动的建筑设计实例扩宽美学、哲学专业员工的学术视野,促进哲学美学与当代建筑艺术之间的跨学科交流。

讲座伊始,杨丽副教授以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的代表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建筑作为场所(place)、作为生活情境的具现的意义,从若干建筑案例出发,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并对“现象学建筑”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在对自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以功能主义的观点探索建筑语言的新型表达中,杨丽副教授以阿尔瓦·阿尔托的珊纳特赛罗市政厅、赖特的流水别墅、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路易·康的索尔克研究所等经典作品为例,展示出这类建筑“聚合”周边环境与人的活动的方式,以及建筑所包含的“显现”、“补充”、“象征”三重功能中所包含的现象学原则。

随后,杨丽副教授通过斯蒂芬·霍尔的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麻省理工学院西蒙斯大厅等作品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相关特征,并着重介绍了霍尔本人对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所作的深入研究,以及他从知觉现象学出发寻找建筑“锚点”的相关实践。

最后,杨丽副教授将视野转回国内,以丹尼尔·里伯斯金的张之洞博物馆和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宁波博物馆为例介绍了“现象学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王澍在宁波博物馆设计中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原则的挪用以及对于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构图形式的表现,并对王澍的未来创作和中国“现象学建筑”的前途做出了憧憬。

杨丽副教授的讲座将学术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信息量丰富,使在场的员工受益匪浅,得到了热烈的掌声。讲座尾声,同学们从如何理解创作相对理论的滞后性、“现象学建筑”的未来是否局限于大型建筑等问题向杨丽副教授进行了提问,得到了详细解答。

贺念副教授对杨丽副教授精彩讲座表达了感谢,从现象学美学发展的角度发表感想,认为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与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及晚期《筑居思》、《物》中有关“物”之聚集的思想深深契合,并提出了中国“现象学建筑”如何与中国的乡村振兴现实与国人的“乡愁”情结相结合的问题。此外,贺老师还表达了美学专业的同学们与杨丽老师一同到经典建筑场所实地考察完成美育实践的愿望。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